曾跟同学讨论为什么那些头脑丰富深刻之人会有口吃或交流障碍,突然的灵感告诉我,对于非常丰富、又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流动的心灵世界来说,把嘴巴作为USB数据输出口太狭隘太困难了,需要输出的信息太多,而信息在输出的过程中还不断更新着,以致于旁人会吃惊而费力地去理解一个口齿含糊还前后混乱矛盾的表达。
不是不会说,而是需要说的太多,更糟糕的是纳什即便说了什么,也根本没人愿意相信。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而形影单调的纳什是活生生的人,血肉之躯有欲有望有脆弱,却没有亲人好友来肯定和信任他。纳什有尝试去发展友谊,但同学总在调侃讽刺他自命清高、自奉天才,导师抱怨他顽固于憋不出的原创理论,他也试图寻找爱,但当他踌躇片刻后决定略去虚礼缛节,对美丽的姑娘直诚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尽快跟她上床时,一个迎面巴掌拍散了他的努力。
脑海里总住着一两个“小人”陪我们沮丧愉快平庸琐碎,告诉我们要振作别得意要坚忍别气馁,万般的委屈知道宽慰,千样的闷骚一起嘿嘿笑,百多的秘密喁喁私语,在心灵的秘密小花园里
偶记得以前看过格温妮斯帕吹尔的“proof”。片中格温妮斯的父亲的身上似乎也有Nash的影子。并不是疯,也许只是境界的不同。每个人看待这个世界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方式。每个人相信的东西都不同,所以这个世界在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偶忽然想起很多年前看到过的一句禅语:山不转水转,境不转心转。
物由心生,Nash的存在是否证明了唯物和唯心只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虽然是一组非常强烈的矛盾——表象如精神分裂——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似乎是可以共存的。
大学的时候,和同学坚信:感觉不到的就是不存在的。人可以尽量追求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存,因而可能把来自于客观世界的信号转换成主观世界可以承受的内容。而越少接受来自外界的干扰,也就越多地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片中Nash一直翘课,认为上课会使人变得迟钝,对他而言,自闭也是自我解放的一种方式。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真正的成就高低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以及在何种意义上从自我中解脱出来。那么Nash也并不是一种疯,而是另一种境界而已。
这种境界可能就是“神游”
我们接受的太多 思考的太少 ,我们不能理所当然的接受别人告诉的东西也不能条件反射式的拒绝它们。难就难在寻找这个平衡点。现在的资讯太多,而大多数人并没有足够的理性训练以及对自己逻辑能力的自信,做到这一点尤其难。
我们不能简单武断的认为药物是最好的方式,也不能毫无条件的拒绝 ,与之共处一起体会如何找到更好共处的方法才是唯一的道路,也是艰苦的道路,但我们别无选择。
我相信医学有许多未解之谜,每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况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在当今这个时代,怎么还指望能有一种万灵药简单的解决一切问题。几十年前,我们相信胰岛素类药物,和现在(影片中)相信意志的力量一样,只是万灵药的不同化身而已。在数学迷信的时代我们会遇到很多“纳什”类的疯子,而现在,可能“马云”类的疯子会多一些吧。我们善待他们,理解他们,与问题共存,带病前行,如此而已……
这是获得八项奥斯卡提名的影片,果然不凡。
John nash,世界著名经济学家,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精神分裂症患者。
咨询师说,你看过美丽心灵么?我说没有,但是听说过。她说,里面的主人公有精神分裂症,但他努力克服它并创造出了对世界起重大影响的经济学理论。他虽然有严重的幻听幻觉,但在他稍稍好一点的时候他就会做自己的理论研究,最终他获得了成功。看完电影,她讲的并不正确,John nash的幻觉随时可能出现,当他思考某个问题的时候,也许按着草稿纸咬着笔头抬起头就看到查尔斯和他的侄女牵着手站在面前,但是他选择了忽略他们,他们也似乎不太爱理头他了。
电影为了效果的完美修饰成分成了主导。能够活生生地虚构出一个舍友,并赋予他足够完整的人格,在毕业以后仍然见面;活生生虚构出一个国防部长和几处设备先进的秘密工作室,还有听上去威严十足的任务和缜密的时局分析,精神分裂患者还真没那本事。不过电影倒让正常人体会到了幻觉的恐怖。直到他被绑在医院轮椅上的时候,对着查尔斯大喊,你骗了我。医生说,这里并没有人
我总在想爱情,和人生,我总在推崇女性是多么重要,在现代以及过去有无数女性被低估被埋没,我在想现代社会中所推崇的女性利己主义,与男权对立,一味否定男权否定男性,这样能够让女性地位变高,有更多选择权,得到更多尊重,能够追寻内心的声音吗?艾莉西亚是普林斯顿的学生,她聪明过人能解决纳什提出的棘手问题,她美丽大方如同宝石在任何地方都熠熠生辉,她爱上了她想爱的人,享受美好爱情,在艰难曲折中没有放弃妥协,无论状况如何超出最糟糕的想象她都没有离开想要保护,照顾
“美丽心灵”大片鉴定!爱是理性的终点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hilishan.com/life/id-1489.html